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紅髮神父-韋瓦第



創作四季的韋瓦第是義大利人,1678年出生於威尼斯,1741年去世於維也納。


本來,韋瓦第應該成為一個神父的....如果真是這樣,不見得是宗教界的福氣,但一定是音  樂界的損失。他15~25歲時,在聖傑米尼亞諾教堂( St. Geminiano)聖喬凡尼教堂  (St. Giovanni)接受神父的訓練,然而基於健康因素的考量,這段期間他仍住在家裡,並繼續  向他的父親學習小提琴,年紀輕輕的韋瓦第已精通小提琴這項樂器。25歲時,他當上了神父,但  為了能繼續他的音樂事業,便辭去了神父一職。由於他們家的人都有一頭紅髮,所以大家就叫他  「紅髮神父」同年,韋瓦第開始在「皮埃塔」(慈悲的意思)的女子孤兒院兼音樂學校擔任音樂  教師。

韋瓦第一首接一首地進行創作,從而在之後的三十七年間,共創作樂曲達六百以上。

其中,大部份都是為了讓「皮埃塔」的學生進行演奏所作的。簡單說來,六百首樂曲也是一個不算小數字(管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曾挖苦地說:「韋瓦第只是把相同的協奏曲寫了六百遍」。)因此,至今還流傳著這種說法-在彌撒進行的高潮時,他依然在心裡揣摩樂曲的構思,有時頭腦裡浮現出一段曲譜,不久,他即被禁止再做彌撒,因而又被人們稱為「不做彌撒的神父」

關於這個問題,韋瓦第本人認為是自己生來就有的病體(據說他是七個月的早產兒,患有狹  心症)所使然,但由於其對音樂的功績巨大,人們也就不太在意他的「不做彌撒」特權。他一方  面可以藉休假自由地去國外,另外在女性關係方面似乎也有了不少發展。在他多達四百五十首的  協奏曲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四季》,正是在這種狀況之下創作完成的。

 韋瓦第任教於「皮埃塔」,如前所述,從1703年開始,持續了三十七年,佔去他一生的大部  份時間。但是,到了晚年,由於其粗製濫造地寫作而喪失了聲望。因而被作為特權相視的「不做  彌撒的神父」,也被提出來批判,並且還被以女性問題為理由而取消了其歌劇的上演。因此而失  望的韋瓦第於1740年離開了威尼斯,到維也納謀求發展,但是未能如願,結果在失意中以六十三  歲之齡離開了人世。

被後世稱為「協奏曲之王」的韋瓦第,一生共創作了四百五 十首協奏曲,他寫作協奏曲的速度,  據說「比抄寫員抄譜的速度還快」,寫 協奏曲對他來說,好像比喝開水還容易。本身就是小提琴家的韋瓦第,所寫出來的協奏曲有一半以上都是為小提琴 的,但也有其他如中提琴、大提琴、曼陀林、長笛、直笛、短笛、Oboe、 低音管、甚至二支以上的樂器或小型室內樂所作的協奏曲。韋瓦第兩套最具代表性的協奏曲集-「調和的靈感」及「和聲與創意的嘗試」。其中「調和的靈感」(作品三)包含了12首不同樂器和編制的協奏曲;「和聲 與創意的嘗試」(作品八)的12首則都是小提琴和絃樂團合奏的協奏曲,《四季》就是前面的四首。由於四季實在是太有名,其他的八首反而都被大家遺忘了。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楊宗緯-宣佈退出星光幫

楊宗緯宣佈退出超級星光大道的消息傳出後,立即引起不少歌迷和粉絲注意,網路上也引起激烈迴嚮。在雅虎投票區是否贊成楊宗緯退出,六個小時就有超過十三萬人次前往投票,雅虎投票網頁一度進不去而引起網友開罵,而楊宗緯的部落格留言人數也激增,瀏覽人數突破一百六十萬人
在超級星光大道節目中,因為造型特殊害羞靦腆,但歌藝超群的楊宗緯,最近兩週爆紅,成為人氣指數最高的歌手,部分歌曲也因為楊宗緯的重新銓釋「人質」、「背叛」也成為KTV成為點唱率最高的歌曲,手機答鈴也出現楊宗緯的歌聲。

但在遭質疑年齡作假,以及難以忍受壓力的情況下,傳出楊宗緯宣佈退出超級星光大道的比賽,立即引起網友的極度反應,六個小時內,在雅虎的投票區就超過十三萬人次投票,不少網友還因為雅虎投票網頁進不去而破口大罵。
而已有超過一百六十萬人次溜覽的楊宗緯部落格,也有不少粉絲為楊宗緯打氣,有網友認為在乎的是楊宗緯的歌聲,而不是年齡,有網友則是歸究於媒體造成楊宗緯退出比賽,有人選擇支持楊宗緯的決定,有人甚至揚言不再看沒有楊宗緯的超級星光大道節目,也有人說楊宗緯又不是選總統,為何被放大鏡檢視,無論如何,看到網路上這些驚人的數據,不難想像為何楊宗緯宣佈退賽,會這麼受到重視的原因。摘: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606/1/fgbh.html
希望有看『超級星光大道』的人,能上他的部落格留言喔!!

最新消息--楊宗緯-星光幫:沒有楊宗緯就不像比賽了

楊宗緯不比了,連帶其他參賽者情緒也受到影響。楊宗緯不比了,留下來還有什麼意義,就算拿第一名也勝之不武。對於是否會有退賽的連鎖反應,詹仁雄不諱言表示,參賽者感情好,這是有可能發生的。

盧學叡 勸他一夜難挽回-

楊宗緯萌生退意,他的好兄弟潘裕文得知後久久說不出話來,他說,不管楊宗緯的決定如何,他永遠支持他,這是他身為好友該做的。前天深夜另一位參賽者盧學叡為說服楊宗緯打消念頭,與他長談到深夜,隨後盧學叡在部落格上寫到:「你食言了!」楊宗緯則在部落格上回應:「對不起,我食言了,大家加油!」

劉明峰 譜曲獻給好兄弟-

與楊宗緯實力相當的林宥嘉則表示,「我會把剩下的三場唱完,繼續比下去,但名次及獎金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我也不在乎了,這已經不像比賽了。」劉明峰則說他會說服楊宗緯繼續下去,不要放棄,「我想把他上次寫的歌詞『死了以後』譜成曲,在十日錄影時獻給宗緯,我希望那天他能夠出現。」
除了星光幫成員不捨,曾是楊宗緯可敬對手的蕭敬騰也感到很難過,他說楊宗緯的壓力他懂,但還是希望他朝著夢想前進不要放棄,「我當初報名就是被他那股為夢想打拼的執著所感動,希望不管我們未來如何,我都能有機會和他合作,互相扶持打氣。」

詹仁雄 遊說他繼續參賽-

為什麼楊宗緯不肯針對年齡一事,親自召開記者會提出說明?詹仁雄解釋:「我和他談,他堅持他是七十二年四月四日,事發突然,還沒跟他深談,今天讓他休息沉澱一下,這兩天我會繼續遊說楊宗緯參加比賽,也希望他本週日錄影時親自現身說明,對愛護他的歌迷有一個交代,但也請大家給他一點時間調適。」
對於楊宗緯退出後的後續效應,詹仁雄坦言,他相信收視率絕對會因楊宗緯的退出而受到影響,但如果他唱得不快樂,他也不忍心勉強他,這必須要楊宗緯自己想通,但他壓根沒想要當藝人,現在的他連比賽獎金一百萬都不想要了。摘: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607/57/fg61.html

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我的意見~~

不知道各位大大們有啥咪意見可提供呢?!
新貼上的照片有:巴哈.舒伯特.蕭邦...
可以去看看餒...〈我很用心的去做ㄛ〉.....
最後...小妹子謹遵大大們的...意見...掰掰

多樣化-蕭邦

1.帥氣

2.金髮
3.閉眼蕭邦
4.瞪眼蕭邦

巴哈的微笑> <





巴哈先生,你的動作...有點仿蒙娜麗莎小姐喔...= =

舒伯特~高領照





未啥叫高領照?
因為,傳出舒伯特請畫家畫自己時一定穿著「高領」。
懂了嗎??

莫札特~水水照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歌曲之王-舒伯特


素有「歌曲之王」之稱的舒伯特,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郊區的李希塔爾。


儘管舒伯特因沈迷作曲,荒廢學業而惹得父親生氣,但是他的音樂天分仍然是不可埋沒的,他逐漸受到學校的重視。舒伯特所寫的曲子也非常受到校長薩里耶利的欣賞,甚至還特別交代和聲老師盧席卡來教導舒伯特,不料盧席卡竟然向薩里耶利報告說:「似乎上帝自己在教舒伯特,這孩子不等我教就樣樣都懂了」,最後竟是薩里耶利親自來指導舒伯特。


一八一四年舒伯特為李登德大教堂百週年紀念日寫了他生平第一首完整的彌撒曲


一八一五年是舒伯特創作最豐富的一年了,光是藝術歌曲,就寫了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包括了不朽的名曲,如「野玫瑰」、「魔王」等。另外,舒伯特也在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三、四首交響曲,兩首彌撒取以及其他個式器樂曲。而舒伯特所寫的藝術歌曲中,除了以哥德和席勒等名詩人的詩作為歌詞外,也採用了一些比較鮮為人知的詩人作品來譜曲,使得那些原已被後人遺忘的詩人,卻因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而流傳於世。


一八一八年舒伯特辭去了教職,好友蕭伯為他提供了一間住處,使他能夠安心作曲。但是儘管舒伯特完成的創作非常的多,但是卻一直沒有受到音樂界的注意。由於舒伯特與他日常的一些好友史伯恩、蕭伯、赫特布瑞以及詩人梅諾弗、歌唱家弗格爾等人時常聚會,和他們形成了小團體自稱「舒伯特團」,於是好友們決定幫舒伯特自行出版歌曲,經過一番努力,舒伯特的第一部歌曲終於在一八二一年出版,此後另外一些歌曲也陸陸續續發行,不過舒伯特所得到的版稅卻不多,始終過著清貧的日子。


舒伯特在最後幾年的生命中,雖然創作的量沒有像一八一五年那麼多,不過他卻寫下了不少傳世不朽的曲子,其中包括了第九號交響曲、「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樂興之時」鋼琴曲、「F小調幻想曲」、連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等不朽的傑作。儘管今日大家已經公認舒伯特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可是在當時,直到他去世為止,他仍然是默默無聞的一個人。


一八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是舒伯特最得意的一天了,因為維也納音樂協會舉辦了一場音樂會,裡面全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這場音樂會也是舒伯特生平唯一的一場作品發表音樂會。


舒伯特非常崇拜貝多芬,一八二七年他終於見到了貝多芬,但是當時貝多芬已病的很重,舒伯特則是恭敬的在貝多芬床前默立的好幾個小時。

十四天後貝多芬撒手歸西,舒伯特當然也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沒想到貝多芬逝世後隔年,舒伯特竟然也一病不起,於是該年十一月十九日終於追隨貝多芬而去世了。

臨終前希望能與貝多芬葬在同一處墓園的舒伯特,也如願的葬在離貝多芬墓地不遠的華靈公墓 .....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音樂之父-巴哈



巴哈家族 200 年間音樂人才輩出 , 尤其以世稱大巴哈的約翰 . 薩巴斯坦最為出類拔萃 , 他不僅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 同時也是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 , 故也有 " 音樂之父 " 之稱 .


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 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 , 幸賴孟德爾頌等 19 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 , 才能輝煌於今世 .
巴哈一生中結過兩次婚 , 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妹瑪麗亞 . 巴巴拉 , 瑪麗亞為巴哈生了七個孩子 , 瑪麗亞因病去世後 , 巴哈再婚 , 第二任妻子安娜為巴哈生了十三個小孩 . 巴哈的二十個孩子中 , 有十個不幸夭折 , 但有四個成為作曲家 , 他們分別是威廉 . 弗里得曼 . 巴哈; 卡爾 . 菲利浦 . 艾曼紐 . 巴哈 " 別號柏林巴哈或漢堡巴哈 ";約翰 . 克里斯朵夫 . 腓得利希 . 巴哈 " 別號布克堡巴哈 " 以及約翰 . 克里斯倩 . 巴哈 " 別號米蘭巴哈或倫敦巴哈 " .

巴哈從沒有想過要保存自己的作品 , 而且在他在世當中他的作品幾乎沒有出版過 . 幸好第二任妻安娜將巴哈的作品一一騰寫留存下來 , 我們現在才有機會聽到巴哈的音樂 .


1747 巴哈年前往柏林探視前妻之子艾曼紐時 , 受到普魯士腓德烈大帝的熱烈款待及厚賞 . 1748 年開始創造最後的傑作 " 賦格的藝術 " 後 , 本來就有問題的眼睛開始惡化 , 經過二次開刀後仍舊失明 , 於 1750 年 7 月 28 日死於腦溢血 .
在所有的樂曲巴哈淋灕盡致發揮了他的天才 , 尤其管風琴曲 , 聖壇曲及室內樂留下了好多傑作 , 也得當時尚很幼稚的鋼琴奏法提昇到今天的水平 . 尤其在作曲方面 , 以拉摩所定的十二平均律音階為基礎創作更偉大音樂形式 , 完成了近世式複音音階的最高形式 .


巴哈的音樂種類與數量繁多 , 共計 1080 號,第一首是第一號清唱劇,第 1080 首是賦格的藝術 . 目前所使用的巴哈作品編號為 1958 年德國音樂學者史密特 " 巴哈作品主題目錄 " 所定之 Bach - Werke - Verzeichnis " BWV " 編號 .

音樂文學家-舒曼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於1810年6月8日出生於薩克森(Saxony)的茨維考(Zwickau), 舒曼是在家的五個孩子裡最小的一個, 舒曼的爸爸是個書商、出版商兼作家。

1826年, 舒曼經歷了一連串親人去逝的打擊, 他的姊姊愛蜜莉(Emilie)在19歲時去逝; 而舒曼原來想向韋伯學習音樂創作的計劃, 也因為韋伯的去逝而作罷; 接著, 他的爸爸也過世了, 享年53歲。

在1828年, 舒曼在母親的強迫下進入了萊比錫(Leipzip)大學的法律系, 然而舒曼把時間都用在編寫金.保羅.里希特風格的文學作品, 或者在鍵盤上練習演奏和即興創作。

同年的8月, 舒曼開始向弗里德里希.維克(Friedrich Wieck)學習鋼琴, 在1830年10月起, 他在維克家住了一段時間, 因為如此, 舒曼遇到了人生中的伴侶—克拉拉.維克。在這些甜蜜的日子中也有悲傷的事發生, 也就是在1833年夏天, 舒曼經常發高燒, 而他的哥哥卡爾(Karl)25歲的妻子羅莎莉(Losalie)和他另一個哥哥尤利烏斯相繼去逝, 在經歷了許多人事物的變換, 舒曼曾在日記中寫: 「我被要發瘋的想法纏住了。」

在1840年, 他由以前的鋼琴獨奏曲的寫作方式改而創作大量的歌曲, 其中包含他的代表作《歌曲集》、《婦女的生活與愛情》、《詩人之戀》等。之後他又轉寫了一些管弦樂團的譜, 於是在1841年1月23日至2月20日間做了《春天》(Spring)交響曲。另外, 因為和克拉拉的幸福新生活,

更激發他有了新的創作力, 在1842年, 他創作出兩首偉大的室內樂作品, 鋼琴五重奏和鋼琴四重奏。

然而, 克拉拉的演奏生涯卻常被懷孕中斷, 從1841年9月1日生了第一個女兒後,到1854年6月間, 陸續又生了7個小孩。

1843年舒曼轉向創作合唱音樂, 但是他僅有一首作品問世-- 《天堂與謫仙》。

之後, 舒曼全神投入創作歌劇, 歌德《浮士德》草稿也就是當時作的, 然而,因為巡迴演出的勞累和過於重視創作期間的不如意, 使得舒曼的精神完全崩潰了, 也就向他曾說過的一樣, 「音樂像鋒利的刀子切斷了我的神經」。

1845年, 他創作了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但是交響曲花了他近一年的時間和心力,這段時間舒曼又漸感頭暈和聽力減退, 1846年11月, 舒曼夫婦又樂觀的去維也納作巡迴表演, 期間, 舒曼又創作了《格諾費瓦》、《浮士德》和《曼符里》序曲, 他達到了他生命的高峰。

1853年, 因為疲勞過度, 致使舒曼虛弱的精神終於支持不住。 1854年3月4日, 舒曼被送進波昂的一家私人精神病院, 在最後病情週期穩定的兩年裡, 克拉拉才被獲允許見他, 及他的朋友, 布拉姆斯就是其中一位。 1856年7月29日, 舒曼在此去逝, 當時他剛度過56歲生日。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樂聖-貝多芬


國籍:德國
出生日期: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代表作品:九大交響曲、『艾格蒙特』、『利奧諾爾』序曲、D長調協奏曲

貝多芬曾前往維也納師事莫札特,莫札特對他讚不絕口,他曾說:「他會受世人注目,不久世人都會因他而騷動。」

一七九二年,他赴維也納求學時,想拜海頓為師;可惜當時海頓已啟程到英國旅行,此次落空之後,就再也沒有第二次機會。他早期作品受海頓與莫札特二位大師的影響也最大。聽力越來越差,貝多芬的命運也越來越悲涼,因為聽力的影響,他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轉變,他曾經刻意隱瞞耳聾的事實;但他也痛苦的跟好友承認他內心的感受,他說「我不得不向自己的命運挑戰,我時常覺得自己是上帝創造的眾生之中最悲慘的一個。」

貝多芬生性熱情,崇尚自由,他曾對拿破崙有所期待,為此,他還寫了一首曲子打算獻給拿破崙,當曲子完成時,他卻聽到拿破崙自立為帝的消息,他生氣的把獻詞撕毀,而且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拿破崙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首曲子就是大家熟知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的脾氣雖然不好,但他的人格很高尚,他曾為自己的音樂辯白「我是為人類製造美酒的巴加斯神,給人類的靈魂以神聖與狂傲之氣。」

他的第九交響曲,終樂章含有“快樂頌”的合唱,“快樂頌”聽起來有宗教音樂的氣氛,又充滿了陽光與朝氣,是相當令人悸動的合唱曲。

貝多芬的一生其實蠻坎坷,但是他頑固不屈的個性不許他向命運低頭,他以他的生活為題材寫下了許多永垂不朽的曲子,令人感慨,令人感動。

在他死後,有人在他抽屜裏找到一封未寄出的信,致“永恆的戀人”,沒有署名,至今仍是個謎。

好萊塢曾以此作為題材,拍成一部電影叫“IMMORTAL BELOVED”。

死因成謎~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國音樂家,相較於同時期的「俄國五人組」(桂宜、鮑羅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薩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國民樂派的描述性標題音樂,又有古典樂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風格中也富含了俄羅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個人特色。

於1840年5月7日誕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從小就對音樂有極度的狂熱,儘管如此,由於他小時候在音樂方面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所以他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便在司法部擔任一小職員;

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開始接觸了音樂班,並且研習了有關音樂的課程。

他的第一首公開演奏的作品是一組舞曲,於1865年9月時由小約翰‧史特勞斯指揮,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樂會上演奏;之後,他開始於俄羅斯音樂協會分會任教,雖然薪水相當微薄,但卻不能改變他想成為一位音樂家的決心﹔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較知名的有: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1812序曲等。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擾他的莫過於他的同性戀傾向,當時的風俗並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可憐的他便將此事長期壓抑在心中,為此他還迫使自己與一曾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安東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結婚。

當然,可想而知這段婚姻並不幸福美滿,兩人共同的生活讓柴可夫斯基幾乎要崩潰了,雖然最後這段姻緣還是以離婚收場。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女人—娜婕達‧馮‧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與柴可夫斯基長期通信並提供他旅遊四處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經費,儘管兩人的書信來往相當頻繁也相談甚歡,他們卻有一種共識就是不要見面,即使不巧同時出現在同一場合或是擦肩而過他們也都當作互不相識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並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窮困潦倒而是擁有相當的名氣與成功,而他的死因卻一直都是個謎,有人說他是飲用生水而感染霍亂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自殺死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戀的事事跡敗露而自殺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並不因為他的死而有所減弱,甚至流傳至今依舊受到大家的歡迎,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結果。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音樂神童-莫札特



英文姓名:Mozart, Wolfgang Amadeus生卒年月日:1756/01/27--1791/12/05國籍:奧地利.樂派:古典樂派 【生平簡介】莫札特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論對古典音樂涉獵的深淺,都會喜愛他的音樂。在他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中,他寫出質量均精的歌劇、協奏曲、室內樂等音樂作品,若說莫札特獨占了老天爺要給世人的音樂天賦也不為過。  莫札特的父親是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的小提琴師、作曲家、助理指揮。莫札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六歲時在''慕尼黑''和''維也納''舉行鋼琴獨奏會,1763年與父親、姊姊開始長途巡迴演出,他們走過德國、比利時、法國、倫敦、荷蘭等地,直到1766年才回到薩爾茲堡。在這段時期莫札特已經寫了幾首交響曲與三十多首其他類型的音樂作品,此時莫札特年僅十歲。
  離開大主教府時,莫札特二十五歲,他決定當一個靠自己力量生存的音樂家,他也是第一個擺脫受宮廷職務庇護,尋求獨立生活的音樂家。但這談何容易!
  在莫札特去世前一直住在維也納,以教鋼琴、舉行音樂會、創作音樂為生。一七八二年他和康斯坦丁˙韋伯結婚。這對夫妻雖然恩愛,但對莫札特而言,康斯坦丁並非他理想的伴侶,康斯坦丁非常不擅長持家理財,無法成為丈夫的支柱,在兩夫妻都不善於理財的情況下,莫札特債台高築。
  婚前三個月,莫札特的歌劇《後宮誘逃》在維也納上演,得到極大的成功,在「莫札特熱」下,他舉行音樂會,發表鋼琴協奏曲,結交各式朋友,上自貴族權貴,音樂家、演員,下至販夫走卒。
1787年、1791年為了《唐喬望尼》《狄所托的仁慈》兩部歌劇他拜訪布拉格,在此地受到盛大的歡迎。但這些都沒有為莫札特帶來他希望的職務。
1790年,奧地利新皇利奧波德二世繼位,但他並沒有任命莫札特為教堂樂正,讓莫札特非常失望。
  莫札特過世前幾年對共濟會產生興趣,他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以及一些作品也反映共濟會的思想。
1791年7月,一個神秘怪客出現,要求莫札特為他寫一部安魂曲。這個神秘客讓莫札特感到六神無主,作品沒有寫完就過世了。最後才知道這個神秘客不過是個貴族的管家,替貴族上門委託莫札特作曲。莫札特的病因至今已無法知曉,他的葬禮也是在淒風慘雨中舉行,葬在一個沒有墓碑的貧民公墓中。
若說莫札特是以販賣作品維生,他並沒有對不起買他作品的人,從質與量來看,他的作品都是超水準的。莫札特的交響曲作品莊重典雅、旋律具歌唱性,其最完美的交響曲作品是最後三部交響曲作品,作曲家在八週內就完成這三部交響曲,但卻是風格迥異的三部作品:第三十九號交響曲溫柔歡愉,第四十號感傷惆悵,第四十一號則宛如史詩一般;其他形式的室內樂作品也富有特色,不論是各類形式的協奏曲或是《小夜曲》、《哈弗那》等作品,呈現出毫無瑕疵的優美情趣,有著如歌的音調,引人入勝;莫札特一向以歌劇作曲家自居,他最膾炙人口的幾部歌劇《後宮誘逃》、《費加洛的婚禮》、《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以妙趣橫生的音樂刻畫人類的各種情感。

音樂詩人-蕭邦




1810 年生於波蘭華沙近郊小鎮澤拉左瓦‧沃拉村,父親是法國人,從事教師工作,母親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蕭邦是波蘭人,但是從身世看來,蕭邦其實具有法國血統,而且蕭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蘭度過,後二十年則生活在法國,波蘭和法國兩個國家對於蕭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風格都具有相當程度影響。蕭邦在三、四歲時即經常自行玩弄家裡的鋼琴,父母見他對音樂如此有興趣,開始教他一些基本音樂知識。蕭邦六歲時隨鋼琴師齊尼夫學琴,蕭邦進步神速,八歲時公開演奏了一首協奏曲,自此被視為音樂神童,成了華沙上流社會寵兒。
十二歲時蕭邦拜華沙音樂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原本想學作曲,但艾爾斯納卻看出蕭邦具有獨特天份,因此並未用傳統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維,沒多久艾爾斯納便停止對蕭邦傳授,蕭邦以後也就沒再正式向其他老師學習過,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蕭邦日後被樂評家批評在管弦樂寫作上有缺失,其實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訓練不足。不過若從另一角度來看,蕭邦能夠跳出傳統作曲法則的束縛,依著自己的天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鋼琴音樂,卻也不能不歸功於艾爾斯納的慧眼。
十五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並積極從事演奏活動。十七歲時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 " 唐 . 喬凡尼 " 的變奏曲,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請脫帽……一位天才,……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十八歲前往柏林舉行了幾場演奏會,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獲得相當好評。十九歲時首度前往嚮往已久的維也納,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又遊歷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廣不少見聞。二十歲時蕭邦再度拜訪維也納,當抵達維也納沒多久便爆發波蘭抗俄戰爭,和他一同到維也納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參戰,蕭邦希望隨友人一起回國為祖國效力,但父母認為他體格太弱恐怕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要他繼續留在維也納。
由於奧國支持俄國,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也喪失了經濟來源。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所以生活相當拮倨。1831 年 7 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創作出 " 革命練習曲 "。
 
九月間抵達巴黎,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里尼、白遼士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 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 11 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
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也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蕭邦舉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然而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終於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