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大大們有啥咪意見可提供呢?!
新貼上的照片有:巴哈.舒伯特.蕭邦...
可以去看看餒...〈我很用心的去做ㄛ〉.....
最後...小妹子謹遵大大們的...意見...掰掰
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歌曲之王-舒伯特

素有「歌曲之王」之稱的舒伯特,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郊區的李希塔爾。
儘管舒伯特因沈迷作曲,荒廢學業而惹得父親生氣,但是他的音樂天分仍然是不可埋沒的,他逐漸受到學校的重視。舒伯特所寫的曲子也非常受到校長薩里耶利的欣賞,甚至還特別交代和聲老師盧席卡來教導舒伯特,不料盧席卡竟然向薩里耶利報告說:「似乎上帝自己在教舒伯特,這孩子不等我教就樣樣都懂了」,最後竟是薩里耶利親自來指導舒伯特。
一八一四年舒伯特為李登德大教堂百週年紀念日寫了他生平第一首完整的彌撒曲
一八一五年是舒伯特創作最豐富的一年了,光是藝術歌曲,就寫了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包括了不朽的名曲,如「野玫瑰」、「魔王」等。另外,舒伯特也在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三、四首交響曲,兩首彌撒取以及其他個式器樂曲。而舒伯特所寫的藝術歌曲中,除了以哥德和席勒等名詩人的詩作為歌詞外,也採用了一些比較鮮為人知的詩人作品來譜曲,使得那些原已被後人遺忘的詩人,卻因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而流傳於世。
一八一八年舒伯特辭去了教職,好友蕭伯為他提供了一間住處,使他能夠安心作曲。但是儘管舒伯特完成的創作非常的多,但是卻一直沒有受到音樂界的注意。由於舒伯特與他日常的一些好友史伯恩、蕭伯、赫特布瑞以及詩人梅諾弗、歌唱家弗格爾等人時常聚會,和他們形成了小團體自稱「舒伯特團」,於是好友們決定幫舒伯特自行出版歌曲,經過一番努力,舒伯特的第一部歌曲終於在一八二一年出版,此後另外一些歌曲也陸陸續續發行,不過舒伯特所得到的版稅卻不多,始終過著清貧的日子。
舒伯特在最後幾年的生命中,雖然創作的量沒有像一八一五年那麼多,不過他卻寫下了不少傳世不朽的曲子,其中包括了第九號交響曲、「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樂興之時」鋼琴曲、「F小調幻想曲」、連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等不朽的傑作。儘管今日大家已經公認舒伯特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可是在當時,直到他去世為止,他仍然是默默無聞的一個人。
一八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是舒伯特最得意的一天了,因為維也納音樂協會舉辦了一場音樂會,裡面全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這場音樂會也是舒伯特生平唯一的一場作品發表音樂會。
舒伯特非常崇拜貝多芬,一八二七年他終於見到了貝多芬,但是當時貝多芬已病的很重,舒伯特則是恭敬的在貝多芬床前默立的好幾個小時。
十四天後貝多芬撒手歸西,舒伯特當然也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沒想到貝多芬逝世後隔年,舒伯特竟然也一病不起,於是該年十一月十九日終於追隨貝多芬而去世了。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音樂之父-巴哈

巴哈家族 200 年間音樂人才輩出 , 尤其以世稱大巴哈的約翰 . 薩巴斯坦最為出類拔萃 , 他不僅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 同時也是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 , 故也有 " 音樂之父 " 之稱 .
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 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 , 幸賴孟德爾頌等 19 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 , 才能輝煌於今世 .
巴哈一生中結過兩次婚 , 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妹瑪麗亞 . 巴巴拉 , 瑪麗亞為巴哈生了七個孩子 , 瑪麗亞因病去世後 , 巴哈再婚 , 第二任妻子安娜為巴哈生了十三個小孩 . 巴哈的二十個孩子中 , 有十個不幸夭折 , 但有四個成為作曲家 , 他們分別是威廉 . 弗里得曼 . 巴哈; 卡爾 . 菲利浦 . 艾曼紐 . 巴哈 " 別號柏林巴哈或漢堡巴哈 ";約翰 . 克里斯朵夫 . 腓得利希 . 巴哈 " 別號布克堡巴哈 " 以及約翰 . 克里斯倩 . 巴哈 " 別號米蘭巴哈或倫敦巴哈 " .
巴哈一生中結過兩次婚 , 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妹瑪麗亞 . 巴巴拉 , 瑪麗亞為巴哈生了七個孩子 , 瑪麗亞因病去世後 , 巴哈再婚 , 第二任妻子安娜為巴哈生了十三個小孩 . 巴哈的二十個孩子中 , 有十個不幸夭折 , 但有四個成為作曲家 , 他們分別是威廉 . 弗里得曼 . 巴哈; 卡爾 . 菲利浦 . 艾曼紐 . 巴哈 " 別號柏林巴哈或漢堡巴哈 ";約翰 . 克里斯朵夫 . 腓得利希 . 巴哈 " 別號布克堡巴哈 " 以及約翰 . 克里斯倩 . 巴哈 " 別號米蘭巴哈或倫敦巴哈 " .
巴哈從沒有想過要保存自己的作品 , 而且在他在世當中他的作品幾乎沒有出版過 . 幸好第二任妻安娜將巴哈的作品一一騰寫留存下來 , 我們現在才有機會聽到巴哈的音樂 .
1747 巴哈年前往柏林探視前妻之子艾曼紐時 , 受到普魯士腓德烈大帝的熱烈款待及厚賞 . 1748 年開始創造最後的傑作 " 賦格的藝術 " 後 , 本來就有問題的眼睛開始惡化 , 經過二次開刀後仍舊失明 , 於 1750 年 7 月 28 日死於腦溢血 .
在所有的樂曲巴哈淋灕盡致發揮了他的天才 , 尤其管風琴曲 , 聖壇曲及室內樂留下了好多傑作 , 也得當時尚很幼稚的鋼琴奏法提昇到今天的水平 . 尤其在作曲方面 , 以拉摩所定的十二平均律音階為基礎創作更偉大音樂形式 , 完成了近世式複音音階的最高形式 .
在所有的樂曲巴哈淋灕盡致發揮了他的天才 , 尤其管風琴曲 , 聖壇曲及室內樂留下了好多傑作 , 也得當時尚很幼稚的鋼琴奏法提昇到今天的水平 . 尤其在作曲方面 , 以拉摩所定的十二平均律音階為基礎創作更偉大音樂形式 , 完成了近世式複音音階的最高形式 .
巴哈的音樂種類與數量繁多 , 共計 1080 號,第一首是第一號清唱劇,第 1080 首是賦格的藝術 . 目前所使用的巴哈作品編號為 1958 年德國音樂學者史密特 " 巴哈作品主題目錄 " 所定之 Bach - Werke - Verzeichnis " BWV " 編號 .
音樂文學家-舒曼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於1810年6月8日出生於薩克森(Saxony)的茨維考(Zwickau), 舒曼是在家的五個孩子裡最小的一個, 舒曼的爸爸是個書商、出版商兼作家。
1826年, 舒曼經歷了一連串親人去逝的打擊, 他的姊姊愛蜜莉(Emilie)在19歲時去逝; 而舒曼原來想向韋伯學習音樂創作的計劃, 也因為韋伯的去逝而作罷; 接著, 他的爸爸也過世了, 享年53歲。
在1828年, 舒曼在母親的強迫下進入了萊比錫(Leipzip)大學的法律系, 然而舒曼把時間都用在編寫金.保羅.里希特風格的文學作品, 或者在鍵盤上練習演奏和即興創作。
同年的8月, 舒曼開始向弗里德里希.維克(Friedrich Wieck)學習鋼琴, 在1830年10月起, 他在維克家住了一段時間, 因為如此, 舒曼遇到了人生中的伴侶—克拉拉.維克。在這些甜蜜的日子中也有悲傷的事發生, 也就是在1833年夏天, 舒曼經常發高燒, 而他的哥哥卡爾(Karl)25歲的妻子羅莎莉(Losalie)和他另一個哥哥尤利烏斯相繼去逝, 在經歷了許多人事物的變換, 舒曼曾在日記中寫: 「我被要發瘋的想法纏住了。」
在1840年, 他由以前的鋼琴獨奏曲的寫作方式改而創作大量的歌曲, 其中包含他的代表作《歌曲集》、《婦女的生活與愛情》、《詩人之戀》等。之後他又轉寫了一些管弦樂團的譜, 於是在1841年1月23日至2月20日間做了《春天》(Spring)交響曲。另外, 因為和克拉拉的幸福新生活,
更激發他有了新的創作力, 在1842年, 他創作出兩首偉大的室內樂作品, 鋼琴五重奏和鋼琴四重奏。
然而, 克拉拉的演奏生涯卻常被懷孕中斷, 從1841年9月1日生了第一個女兒後,到1854年6月間, 陸續又生了7個小孩。
1843年舒曼轉向創作合唱音樂, 但是他僅有一首作品問世-- 《天堂與謫仙》。
之後, 舒曼全神投入創作歌劇, 歌德《浮士德》草稿也就是當時作的, 然而,因為巡迴演出的勞累和過於重視創作期間的不如意, 使得舒曼的精神完全崩潰了, 也就向他曾說過的一樣, 「音樂像鋒利的刀子切斷了我的神經」。
1845年, 他創作了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但是交響曲花了他近一年的時間和心力,這段時間舒曼又漸感頭暈和聽力減退, 1846年11月, 舒曼夫婦又樂觀的去維也納作巡迴表演, 期間, 舒曼又創作了《格諾費瓦》、《浮士德》和《曼符里》序曲, 他達到了他生命的高峰。
1853年, 因為疲勞過度, 致使舒曼虛弱的精神終於支持不住。 1854年3月4日, 舒曼被送進波昂的一家私人精神病院, 在最後病情週期穩定的兩年裡, 克拉拉才被獲允許見他, 及他的朋友, 布拉姆斯就是其中一位。 1856年7月29日, 舒曼在此去逝, 當時他剛度過56歲生日。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樂聖-貝多芬

國籍:德國
出生日期: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代表作品:九大交響曲、『艾格蒙特』、『利奧諾爾』序曲、D長調協奏曲
出生日期: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代表作品:九大交響曲、『艾格蒙特』、『利奧諾爾』序曲、D長調協奏曲
貝多芬曾前往維也納師事莫札特,莫札特對他讚不絕口,他曾說:「他會受世人注目,不久世人都會因他而騷動。」
一七九二年,他赴維也納求學時,想拜海頓為師;可惜當時海頓已啟程到英國旅行,此次落空之後,就再也沒有第二次機會。他早期作品受海頓與莫札特二位大師的影響也最大。聽力越來越差,貝多芬的命運也越來越悲涼,因為聽力的影響,他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轉變,他曾經刻意隱瞞耳聾的事實;但他也痛苦的跟好友承認他內心的感受,他說:「我不得不向自己的命運挑戰,我時常覺得自己是上帝創造的眾生之中最悲慘的一個。」
貝多芬生性熱情,崇尚自由,他曾對拿破崙有所期待,為此,他還寫了一首曲子打算獻給拿破崙,當曲子完成時,他卻聽到拿破崙自立為帝的消息,他生氣的把獻詞撕毀,而且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拿破崙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首曲子就是大家熟知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的脾氣雖然不好,但他的人格很高尚,他曾為自己的音樂辯白:「我是為人類製造美酒的巴加斯神,給人類的靈魂以神聖與狂傲之氣。」
他的第九交響曲,終樂章含有“快樂頌”的合唱,“快樂頌”聽起來有宗教音樂的氣氛,又充滿了陽光與朝氣,是相當令人悸動的合唱曲。
貝多芬的一生其實蠻坎坷,但是他頑固不屈的個性不許他向命運低頭,他以他的生活為題材寫下了許多永垂不朽的曲子,令人感慨,令人感動。
在他死後,有人在他抽屜裏找到一封未寄出的信,致“永恆的戀人”,沒有署名,至今仍是個謎。
好萊塢曾以此作為題材,拍成一部電影叫“IMMORTAL BELOVED”。
死因成謎~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國音樂家,相較於同時期的「俄國五人組」(桂宜、鮑羅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薩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國民樂派的描述性標題音樂,又有古典樂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風格中也富含了俄羅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個人特色。
於1840年5月7日誕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從小就對音樂有極度的狂熱,儘管如此,由於他小時候在音樂方面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所以他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便在司法部擔任一小職員;
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開始接觸了音樂班,並且研習了有關音樂的課程。
他的第一首公開演奏的作品是一組舞曲,於1865年9月時由小約翰‧史特勞斯指揮,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樂會上演奏;之後,他開始於俄羅斯音樂協會分會任教,雖然薪水相當微薄,但卻不能改變他想成為一位音樂家的決心﹔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較知名的有: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1812序曲等。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擾他的莫過於他的同性戀傾向,當時的風俗並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可憐的他便將此事長期壓抑在心中,為此他還迫使自己與一曾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安東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結婚。
當然,可想而知這段婚姻並不幸福美滿,兩人共同的生活讓柴可夫斯基幾乎要崩潰了,雖然最後這段姻緣還是以離婚收場。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女人—娜婕達‧馮‧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與柴可夫斯基長期通信並提供他旅遊四處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經費,儘管兩人的書信來往相當頻繁也相談甚歡,他們卻有一種共識就是不要見面,即使不巧同時出現在同一場合或是擦肩而過他們也都當作互不相識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並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窮困潦倒而是擁有相當的名氣與成功,而他的死因卻一直都是個謎,有人說他是飲用生水而感染霍亂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自殺死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戀的事事跡敗露而自殺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並不因為他的死而有所減弱,甚至流傳至今依舊受到大家的歡迎,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結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