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音樂神童-莫札特



英文姓名:Mozart, Wolfgang Amadeus生卒年月日:1756/01/27--1791/12/05國籍:奧地利.樂派:古典樂派 【生平簡介】莫札特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論對古典音樂涉獵的深淺,都會喜愛他的音樂。在他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中,他寫出質量均精的歌劇、協奏曲、室內樂等音樂作品,若說莫札特獨占了老天爺要給世人的音樂天賦也不為過。  莫札特的父親是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的小提琴師、作曲家、助理指揮。莫札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六歲時在''慕尼黑''和''維也納''舉行鋼琴獨奏會,1763年與父親、姊姊開始長途巡迴演出,他們走過德國、比利時、法國、倫敦、荷蘭等地,直到1766年才回到薩爾茲堡。在這段時期莫札特已經寫了幾首交響曲與三十多首其他類型的音樂作品,此時莫札特年僅十歲。
  離開大主教府時,莫札特二十五歲,他決定當一個靠自己力量生存的音樂家,他也是第一個擺脫受宮廷職務庇護,尋求獨立生活的音樂家。但這談何容易!
  在莫札特去世前一直住在維也納,以教鋼琴、舉行音樂會、創作音樂為生。一七八二年他和康斯坦丁˙韋伯結婚。這對夫妻雖然恩愛,但對莫札特而言,康斯坦丁並非他理想的伴侶,康斯坦丁非常不擅長持家理財,無法成為丈夫的支柱,在兩夫妻都不善於理財的情況下,莫札特債台高築。
  婚前三個月,莫札特的歌劇《後宮誘逃》在維也納上演,得到極大的成功,在「莫札特熱」下,他舉行音樂會,發表鋼琴協奏曲,結交各式朋友,上自貴族權貴,音樂家、演員,下至販夫走卒。
1787年、1791年為了《唐喬望尼》《狄所托的仁慈》兩部歌劇他拜訪布拉格,在此地受到盛大的歡迎。但這些都沒有為莫札特帶來他希望的職務。
1790年,奧地利新皇利奧波德二世繼位,但他並沒有任命莫札特為教堂樂正,讓莫札特非常失望。
  莫札特過世前幾年對共濟會產生興趣,他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以及一些作品也反映共濟會的思想。
1791年7月,一個神秘怪客出現,要求莫札特為他寫一部安魂曲。這個神秘客讓莫札特感到六神無主,作品沒有寫完就過世了。最後才知道這個神秘客不過是個貴族的管家,替貴族上門委託莫札特作曲。莫札特的病因至今已無法知曉,他的葬禮也是在淒風慘雨中舉行,葬在一個沒有墓碑的貧民公墓中。
若說莫札特是以販賣作品維生,他並沒有對不起買他作品的人,從質與量來看,他的作品都是超水準的。莫札特的交響曲作品莊重典雅、旋律具歌唱性,其最完美的交響曲作品是最後三部交響曲作品,作曲家在八週內就完成這三部交響曲,但卻是風格迥異的三部作品:第三十九號交響曲溫柔歡愉,第四十號感傷惆悵,第四十一號則宛如史詩一般;其他形式的室內樂作品也富有特色,不論是各類形式的協奏曲或是《小夜曲》、《哈弗那》等作品,呈現出毫無瑕疵的優美情趣,有著如歌的音調,引人入勝;莫札特一向以歌劇作曲家自居,他最膾炙人口的幾部歌劇《後宮誘逃》、《費加洛的婚禮》、《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以妙趣橫生的音樂刻畫人類的各種情感。

音樂詩人-蕭邦




1810 年生於波蘭華沙近郊小鎮澤拉左瓦‧沃拉村,父親是法國人,從事教師工作,母親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蕭邦是波蘭人,但是從身世看來,蕭邦其實具有法國血統,而且蕭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蘭度過,後二十年則生活在法國,波蘭和法國兩個國家對於蕭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風格都具有相當程度影響。蕭邦在三、四歲時即經常自行玩弄家裡的鋼琴,父母見他對音樂如此有興趣,開始教他一些基本音樂知識。蕭邦六歲時隨鋼琴師齊尼夫學琴,蕭邦進步神速,八歲時公開演奏了一首協奏曲,自此被視為音樂神童,成了華沙上流社會寵兒。
十二歲時蕭邦拜華沙音樂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原本想學作曲,但艾爾斯納卻看出蕭邦具有獨特天份,因此並未用傳統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維,沒多久艾爾斯納便停止對蕭邦傳授,蕭邦以後也就沒再正式向其他老師學習過,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蕭邦日後被樂評家批評在管弦樂寫作上有缺失,其實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訓練不足。不過若從另一角度來看,蕭邦能夠跳出傳統作曲法則的束縛,依著自己的天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鋼琴音樂,卻也不能不歸功於艾爾斯納的慧眼。
十五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並積極從事演奏活動。十七歲時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 " 唐 . 喬凡尼 " 的變奏曲,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請脫帽……一位天才,……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十八歲前往柏林舉行了幾場演奏會,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獲得相當好評。十九歲時首度前往嚮往已久的維也納,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又遊歷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廣不少見聞。二十歲時蕭邦再度拜訪維也納,當抵達維也納沒多久便爆發波蘭抗俄戰爭,和他一同到維也納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參戰,蕭邦希望隨友人一起回國為祖國效力,但父母認為他體格太弱恐怕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要他繼續留在維也納。
由於奧國支持俄國,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也喪失了經濟來源。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所以生活相當拮倨。1831 年 7 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創作出 " 革命練習曲 "。
 
九月間抵達巴黎,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里尼、白遼士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 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 11 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
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也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蕭邦舉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然而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終於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